服務熱線
15979355515
上行的觀光索道,為我們平攤開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大地畫卷,500米海拔的婺源江灣鎮(zhèn)篁嶺,已然在我們腳下。
又一次相擁修篁遍野,似乎仍看見數(shù)百年前,一位曹姓少年下嶺謀生,從此杳無音訊。苦了“指腹為婚”媳婦,嶺頭天天盼夫歸,一等就是一輩子。其淚撒入竹林,形成片片斑竹?!翱蓱z千滴斑竹淚,洗盡鉛華共君眠”。這是“前世不修,生在徽州”悲切生活風貌的縮影,也是深山聚落缺水、缺地、生活艱辛使然。如今,村民們已安置嶺下新居,婺源篁嶺人正用勤勞和智慧在祖輩土地上創(chuàng)造出神奇,寫就真實而雋永的“婺源篁嶺故事”。
進村泥濘小路早不知去向,撞面的是頗具創(chuàng)意“24節(jié)氣”游步道,它輕輕翻開婺源篁嶺故事“大地飛歌”篇章。
各式徽派建筑給春夏秋冬分別烙上文化印記,入口跨路五鳳樓,名曰“春和樓”取“至若春和景明”意。五鳳樓原為皇宮建筑,明清時期被徽建用于祠堂等門樓建造,寄寓宗族人才輩出。春天是婺源“夢里老家”最美季節(jié),朱熹曾贊:勝日尋芳泗水濱,無邊光景一時新。等閑識得東風面,萬紫千紅總是春,兩次回故里婺源省親都在春季;“夏耘亭”取夏季耘田意,一座跨路而建的路亭,外立面敞空,兼觀景功能。婺源多路亭,有五里一橋十里一亭之說,用來供人小憩、飲水、避雨、烘烤食果等。婺源篁嶺夏季晝夜溫差大,晚上需蓋被而臥,頗有“天街夜色涼如水,臥看牽牛織女星”之意境;“秋實亭”名取春華秋實,一座四角觀景亭,供游人盡覽美景、騁目抒懷。婺源古亭功用兼而有之。秋天的婺源篁嶺似打翻的顏料桶, 漫山遍野大紅、大黃、深綠、淺白。人們將一年勞作成果用竹篩匾晾曬,才有了聞名遐邇“婺源篁嶺曬秋”;“冬蘊坊”取冬藏意,一座四柱沖天的徽州牌坊。立牌坊屬旌表德行,承沐后恩,流芳百世之舉。古徽州享有“禮儀之邦”美譽,牌坊為冬季標志,寓意深遠。冬季婺源篁嶺人過起了“腳踩一盆火,手捧苞蘿粿,除了皇帝就是我”神仙日子。人們要在自釀農(nóng)家米酒中、走街串巷火龍舞動的弧線中,聊慰終歲辛勞。
順著游步道輕松到了村落水口,婺源篁嶺枕山面水,山后來龍,水口成了聚落核心。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排布,屬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。婺源篁嶺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縮影,不僅指水源所從出之口,具有出入口功用,更在于對風水的訴求,是村民命運、前程的象征,也寄托著群落、宗族美好希望。為了達到自然環(huán)境與風水相合模式,需人工造景調整,如溪流架橋“關鎖”作用;輔亭閣、牌坊、水碓以鎮(zhèn)物;培植水口林藉以“藏風聚氣”。婺源篁嶺水口居然存活了近百株百年以上“植物中大熊貓”紅豆杉,這僅靠“殺豬封山”“生子植樹”等傳統(tǒng)習俗約束是不夠的。
水口左邊是“八”字扇形五顯廟,五顯神源于唐盛于宋,是江西婺源一帶供奉的財神。南宋跨越地界,影響京師臨安以及整個東南沿海地區(qū),成為重要跨地區(qū)民眾神祠,眼下僅臺灣五顯神信眾就有200多萬。
水口中央民俗廣場,是村落趕廟會的地方,每到重大時日村民聚集這里,跳儺唱徽,祭祀游街。早期廟會是紀念越國公汪華保境安民“壯舉”,隨著單純儀式向豐富思想內容發(fā)展,單一形式向鼓樂發(fā)展,廟會中出現(xiàn)了儺舞、舞回、跳神、雜技、玩耍等徽戲的原始形態(tài)。徽商文化的進步,促使原生態(tài)祭祀儀式逐漸發(fā)展為徽劇。遠望著臺上晃動的“戲影”,彷佛周邊林象也鮮活了起來。
跨過水口,遠遠見驛道邊高挑“方婆遺風”杏黃旗,疾步前行豁然開朗,這里已辟出一觀景臺,入口建草廬狀茶亭,免費供應大碗茶以解路人之渴。方婆是五代時期婺源一位老婆婆,在驛道旁支一茶亭設缸施茶,分文不取,方便過往行人。死后葬在山嶺上,路人感其恩德,拾石堆冢,名為方婆冢,后人有在茶亭上懸掛“方婆遺風”茶旗,承繼方婆樂善好施遺風。
360度全畫幅觀景臺周邊是層層疊疊、流光溢彩的梯田勝景,只見千畝綠油油梯狀田地從天際掛向山谷,人的現(xiàn)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發(fā)揮:“春賞油菜夏觀水,秋品菊花冬嬉雪”四季花海在這不斷演變著各種“斷魂”主題,大地藝術在這里成就了最強音符。婺源篁嶺故事第一篇章在最強音符中畫上句號。
婺源篁嶺故事第二篇章“云中漫步”,是對人膽量與氣魄的考量。橫在眼前的臥云懸索橋,全長200米,是婺源目前最長懸索橋了。過橋步入花仙子故里——花海,有了橋,村里人上梯田耕耘也不必繞道了。我踏上橋面,花谷一陣清風拂過,香氣襲人,而橋下一股清流傾瀉而出,倏忽間就被兩旁的綠植“吞噬”,杳無蹤影。倘若日暮時分,就頗有“洛水橋邊春日斜”意味了。
花海中硬生生多出一個觀景臺,看來婺源篁嶺人想讓花海的魅力擴張致無窮大。人走景移、景變花動、花幻情逸、情切身騰,所有的一切都融入了花海,成了取景框內一部分。還等什么,端起相機,盡情地拍攝吧,盡情享受做一回“花仙子”的滋味吧。
頭頂傳來人聲,抬頭見一碩大熱氣球飄過,絕了,誰說航拍必須登飛機,婺源篁嶺人有自己的“航拍”方式。熱氣球在中國有悠久歷史,稱為天燈或孔明燈。1241年蒙古人曾在戰(zhàn)役中使用過龍形天燈傳遞信。82年美國《福布斯》雜志創(chuàng)始人福布斯先生駕熱氣球到中國旅游,自延安到北京,完成了駕駛熱氣球飛臨世界每個國家的愿望。婺源篁嶺熱氣球有定向系留與自由飛行兩種,既便于欣賞、拍攝花海美景,也帶來高空漂移的快慰。一去二三里,煙村四五家。亭臺六七座,八九十枝花。有膽量的人就請登臨高空吧,有了“一覽眾山小”方覺“登高我為峰”的氣勢!
得知從花海回古村落居然可以分分秒秒“溜索”過去,徹底嘆服了。隱約記得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,古代稱為撞。最早是少數(shù)民族見蜘蛛樹間織網(wǎng)而受啟示。現(xiàn)代溜索演化為游樂項目,是一項具有挑戰(zhàn)性、刺激性和娛樂性體育游樂項目。跨越草地、湖泊、河流、峽谷,借助高差飛速滑行,使游客在有驚無險快樂中感受刺激和滿足。為了不辜負設計者良苦用心,我決定豁出去“溜”一回,為“云中漫步”篇章劃一個圓滿的“休止符”!
“溜”到“梯云人家”婺源篁嶺村口,就進入婺源篁嶺故事第三篇章“********”了。
已有500年建村史的篁嶺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、曹振鏞的故里,作為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脈,曹氏父子歷乾隆、嘉慶、道光三代皇帝。把持朝政75年,清王朝大半歷史都在他們父子的影響之下。嘉慶皇帝出巡,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,民間至今聽到“宰相朝朝有,代君三月無”的俗諺。
秉承祖上遺風,篁嶺村民習慣用平和心態(tài)與“地無三尺平”崎嶇地形“交流”,用自己的方式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尋求新平衡點。祖輩起,就用竹曬匾晾曬農(nóng)作物,既不占地方,又便于收藏。每當日頭升起,房前屋后成了竹曬匾的世界,長長木架托起圓圓的曬匾,飽經(jīng)滄桑的徽式民居土磚外墻與曬架上的五彩繽紛組合,構成一幅閑適、安詳、恬靜的古村風情畫。如今“婺源篁嶺曬秋”已成為固定節(jié)目:每當日出東方,嶺頭最高處會冉冉升起紅燈籠,霎時家家曬架上竹匾云集,春曬茶葉蕨菜、夏曬茄子豆角、秋曬稻谷辣椒,時令變化竹匾里所曬之物也在不斷換新,您在村內不同角度都會拍到滿意的“曬秋”作品。
沒想到村口第一幢建筑就這么敞亮、精典,它上下三層,面向千畝梯田一面是大寬幅落地窗戶,這是可同時接納500人就餐的“天街食府”。它依山借勢,廣袤原野的陰晴變化盡收眼底。頗有“窗銜墉嶺千葉匾,門聚幽篁萬畝田”之氣勢。篁嶺先民以養(yǎng)殖、耕種、采集山貨為生。秉性豪爽、好客、喜鬧,300米“天街”經(jīng)常是迎來送往,熱鬧非凡,紅白喜事皆大擺宴席以饗親鄰。菜源料全用自采、自種、自養(yǎng)之物。后人據(jù)此創(chuàng)立了聞名遐邇的“八大碗”天街養(yǎng)生農(nóng)家宴。它以徽菜為根源、以婺源飲食文化為精神,以篁嶺民俗、民情為基準,獨成體系。
已有百年歷史的天街歷來是古村落原住民商業(yè)交往、聚集議事、廟會采風交流場所。在U字型聚落古村,天街恰似一條玉帶將經(jīng)典屋舍串接。
天街旁是一座徽建“官廳”,顧名思義是供權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的地方。村莊有人在外為官,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。這座嘉慶年間官廳雙層構造,頂帶軒棚,氣勢較大,顯示了主人的身份。規(guī)避戰(zhàn)火、擇吉而居的古徽先民,明清時期活躍在士界商界,他們“商而兼士,賈而好儒”。深厚的宗族思想與鄉(xiāng)土觀念促使其一有積蓄便攜資奉親歸里,充分展示儒雅才能,大興土木修園林、建廣廈頤養(yǎng)天年,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體系的輝煌。
磚雕、石雕、木雕三雕裝飾是徽派建筑重要體系,是宅居主人身份、智慧的象征。磚雕門樓被稱為“文化門”。這官廳門雖屬常見“字匾門”,但整面墻體月眉形窗罩配搭頂部八字形窗,門罩飛檐戧角、檐線梁馱、瓦當勾連彰顯氣勢。水磨青磚精雕細刻花邊人物應有盡有,“傑應岐靈”的門額則寄托了主人的憧憬?;帐矫窬由綁Φ膲敳糠郑蛐螤羁崴岂R頭故叫馬頭墻,又謂之“封火墻”。城堡式的建筑除大門外,只開少數(shù)小窗,采光主要靠天井。官廳內飾較為簡單:天井四水歸明堂;高懸匾額下是中堂字畫;字畫下長條案東置古瓷瓶、西放古方鏡,“東瓶西鏡”祈禱在外之人災消安平;案下擺放八仙桌太師椅,這是徽宅基本格局。只是官廳下堂有耳房,上堂無廂房罷了。
婺源篁嶺較出色是“客館”,一號客館典型徽派“凹”型正房與客館并聯(lián)組合建筑??宛^“全雕扇”門面,雕工精美、修飾華麗,在講究內斂“財不外露”徽建民宅中較為罕見。內屋回字圍嵌進八仙的“法器”,稱為暗八仙,屋外上門檐與牛腿雕刻“和合二仙”,這原是兩位僧人,寒山、拾得,后來演變成掌管婚姻和合美滿的喜神。拾得持荷花,寒山持盒,取諧音和(荷)、合(盒)好之意,也稱和合二圣。下方隔扇門中絳環(huán)板浮雕了禮器;裙板則浮雕各種花卉圖案,暗喻四季茂盛;格心是“正八仙”、方格、卷草紋的混搭寄托了主人美好祈愿。雕刻“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”與徽商在商海中競爭有會心之處,尤其單刻八件法器,稱“暗八仙”更是幽默與智慧所在。
正房門罩下水磨青磚雕刻了漁樵耕讀、琴棋書畫,世俗中透著文雅。兩塊地袱石雕的分別是丹鳳朝陽、魚化龍。進門是三水歸明堂,石雕水井照壁游龍飛鳳巧妙構成“?!弊帧P睋闻M鹊窨堂靼讼?,令人稱奇的是后進院落不僅設置幽靜書房,并配有刻有“沁芳”二字的觀魚池。宅院是徽式民居不可或缺部分,雖屬不寬裕的“邊角料”,但給主人智慧發(fā)揮留下空間,隔墻漏窗、磚雕石刻、徽派盆景乃至魚池假山就有了“用武之地”。前院為禮儀小院”、中院為“生活小院”、后院則是“雜務小院”,本宅后院精化成了通往書房的過道和養(yǎng)魚池了。
二號客館整幢建筑精雕細刻,華彩紛呈。雀替雕刻“壽、祿、?!保狭鸿实窨獭熬糯谩?,下梁枋雕刻“文王訪賢”;左上是“子龍救子”,右上“周文王打獵”;左下“關公送嫂”,而右下為“狀元及第”,這些木雕從傳統(tǒng)的戲文和民間愿景中吸取美好的向往,展現(xiàn)了徽商“賈而好儒”儒雅與睿智?;盏囟喈a(chǎn)木,徽建民宅建筑多為木構架,橫梁一般用料碩大,中部微微拱起稱月梁又叫“冬瓜梁”;立柱用料則細了很多,所謂“粗梁細腿”,雄而不笨。
三號客館巧妙借用“天街”拐角將客館與繡樓并聯(lián)組合?;张山ㄖo把握著封建禮教,“美人靠”“繡樓”雖為藝術精品,卻浸透徽州女人辛酸淚?!败浗敝械呐四艿玫綄槠湓O計靠椅向樓下看,打發(fā)時間已知足。而務女工的繡樓派生新意,不僅成了家族身份象征,更成了深宅大院女子拋球選婿地方。其實繡樓和歙縣棠樾“清懿祠”一般,是微觀女權主義的特例。千金小姐有機會拋球選婿,比指腹為婚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靠譜了很多倍。門樓匾額“奕挹”二字,深藏了規(guī)誡,告誡繡樓千金即使有機會選婿,也需端莊舉止,恪守禮教。
其實客館和官廳一樣只是民間俗稱,并不代表徽建某種風格,尤其客館用來接待親朋好友,既體現(xiàn)儒商“談笑有鴻儒”的豪爽,又不失遵從禮教的名分。如今它們皆成了天街上接待尊貴賓客的客舍,內飾高檔、科學、便利而又不失傳統(tǒng)的元素。
公共建筑也很出彩,地處天街核心地段的眾屋,是村里族群開會議事地方,門額上“圣旨”二字體現(xiàn)了曹氏家族在朝為官的地位。儀門上是卷棚,接著就是藻井天棚。藻井其外形像個凹進的井,“井”加上藻文飾樣,所以稱為“藻井”。多用在高大建筑,最高處作井,同時裝飾以荷、菱、蓮等藻類水生植物,希望壓伏火魔的作祟,護祐建筑物安全。眾屋藻井圖案是“百鳥朝鳳”。兩側牛腿雕刻的是“和合二仙”“劉海戲金蟾”。劉海原是道教人物,原型是一蓬發(fā)少年手拋串錢之繩?!皠⒑蝈X”本意是放棄功名利祿,淡泊修行,可在民間卻演變成招財之神,所謂“劉海戲金蟾,步步釣金錢”。
大門為牌樓門,這種門多用于祠堂?;站哟箝T很注重風水朝向,一般朝南朝東,如受限制就在門外加小空間或院落改變朝向,無此可能會將大門凹退斜轉,避免直沖西向而不吉利。眾屋現(xiàn)在是天街商業(yè)文化匯聚點,西式酒吧進駐中式廳堂,兩種文化在此形成高高層面交流。
宗祠在天街西頭,作為徽建鄉(xiāng)民禮儀、祭祀、休閑娛樂公共活動的“高潮”體系,承載著宗族制度、宗法戒律的制定、管理和執(zhí)行功能,成了婺源篁嶺宗族文化的物質載體。實際上徽州祠堂建筑形式比較固定,一般由縱向三進院落組合一些建筑空間而成。整個祠堂中軸對稱,由大門至寢殿的地坪逐漸升高,外觀高聳、封閉,唯門樓式建筑的濃墨重彩處,體現(xiàn)宗族權勢與匠人精湛技藝。婺源篁嶺宗祠大門屬八字墻式大門,擴大了“文化門”的邊界范疇,體現(xiàn)了曹氏望族的顯赫。作為聚落中心,祠堂一般建在交通便利的開闊地,既是聚集人氣也為方便疏散;門前要設置小廣場用于聚會娛樂;周邊環(huán)境要美,營造小環(huán)境、小氣候,這三點篁嶺宗祠都做到了。婺源篁嶺宗祠文化不僅包括:宗族、規(guī)訓、祭祀、示禁、譜牒、祭祀、聯(lián)匾7個方面,更成了徽建“三絕”石雕、木雕、磚雕集中展示場所。
商業(yè)氛圍是婺源篁嶺古村煥發(fā)活力的“抓手”,天街不僅客館、食館精彩紛呈,街道兩旁更是徽式商鋪林立,前店后坊,茶坊、酒肆、書場、硯莊、篾鋪,古趣盎然?;蠲撁撘环s寫版流動的“清明上河圖”。隨著黃山“謝裕大”茶號品牌進駐村落,相應的知名飲食、酒吧、土特產(chǎn)、國藥、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及文化產(chǎn)業(yè)品牌紛紛挑出“幌子”,要在婺源篁嶺村共同搭建市井文化交流平臺。
宗祠外廣場是村落“燈彩”出發(fā)點和匯聚地,有悠久歷史的燈彩藝術在婺源篁嶺村發(fā)揚光大,每當夜幕降臨,這里出發(fā)的兩條草龍燈和民俗廣場出發(fā)的公母獅燈雙向而行,走街串巷,鞭炮齊鳴。而天街兩邊的馬燈、塔燈、關帝燈、銅錘燈、屏燈、桂花燈、鯉魚燈、蓮燈、瓜燈和涼傘燈同時亮起,交相呼應,形成獨特的“婺源篁嶺天街燈市”,篁嶺夜景就是這樣隨著山風,走向廣袤的原野。
又到了和婺源篁嶺說再見的時候了,就讓這茫茫夜色替我輕輕合上“婺源篁嶺故事”,其實它早就烙印在我內心深處了!
走出喧囂的城市
來到寧靜的鄉(xiāng)野
在秋高氣爽,滿山紅葉的時刻
去靜謐的婺源散散心
那個被譽為中國最美鄉(xiāng)村的地方,
婺源,秋天是這樣的...
如果說春天開滿油菜花的婺源是熱烈的,
那么秋天的婺源則是令人驚艷的。
高大的紅楓下是金黃的柴垛;
白墻黑瓦的房子頂上曬起火紅的辣椒;
碧綠深潭里漂著紅黃葉片...
走在婺源,跟往事悄悄地揮手,在秋風中放空自己。
紅葉滿目,炊煙中隱隱約約可以看見青磚碧瓦與參天大樹交織在一起。
煙霧彌漫,好像走入了仙境。
碧綠的深潭里點綴著零星的紅黃葉片,美不勝收。
楓樹一點一點的變紅,然后向周圍漸漸彌漫秋的顏色。
脫離了喧囂,在婺源覓一處寧靜的港灣。
陽光下,走在這安靜之中,確有一番別樣的韻味。
秋越濃,婺源的顏色就越紅。
秋色里看晨霧日出,顏色都變得更鮮亮了。
清晨的炊煙中,火紅的楓樹使婺源美得不像人間之景。
紅楓林與徽派古村結合成一幅美麗的水墨畫。
在塵世的喧囂中,對婺源夢幻般的仙境發(fā)出驚嘆,那是心底里永遠典藏的記憶。
秋風蕭瑟,層林盡染。
青山環(huán)抱著的篁嶺村,與紅艷艷的山色交相輝映,透著豐收的喜悅。
秋風過處,五谷飄香。
“曬秋”了,圓圓的曬匾好似浮在黛瓦之上,豐盈的色澤給寂寞的秋帶來無限生機。
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浪,在藍天白云映襯下,醉人而又喜悅。
樹林間積攢著的枯葉,旋轉著飛揚,又均勻地鋪散下去,掩蓋了盤旋到山頂?shù)男健?/span>
石城的楓樹紅了。
婀娜多姿的楓樹站在蕭瑟的秋風中聽人們傾訴往事。
自古逢秋悲寂寥,但婺源的秋更有驚艷與優(yōu)美的味道。
千樹萬樹的紅葉,遠遠看去,就像火焰在滾動。
婺源的秋靜悄悄的,秋的氣息,勾起人們內心的絲絲惆悵。
縷縷清香,穿越滄桑的長溪村,從幽靜深遠的小巷飄然而出,這種芳醇令人心曠神怡。
自然的美景與村落相互襯托,舒適安逸。
晚霞在暮色中還有余溫,看著燦爛絢麗的晚霞陪著夕陽落去,觸動著內心深處的一份安寧。
走在路上,抬頭看看柔和的云朵,一陣輕風徐徐吹過眉梢,一絲涼意浮上心頭。
小道充滿了淳樸的氣息。
月亮灣覆蓋著一層薄霧,溫靜悠然,給人很舒適的感覺。
秋水洗滌人的心靈,來婺源給心放個假。
賞秋,賞葉,賞婺源淳樸的韻味。
秋天是個懷舊的季節(jié),總是在這樣一個涼氣漸深的秋天,回憶起曾經(jīng)的風花雪月。
夕陽西下,颯颯秋風,牧笛聲聲,秋天的婺源像一幅渾然天成的畫卷。
暖色的天空,朵朵霞云照映在水面上,分外美麗。
深秋時節(jié),婺源韻味悠長。
秋天的婺源,成了攝影愛好者的聚集地。
飄飄灑灑的落葉在空闊的藍天下舞蹈,陽光撥動著靈光閃爍的水面。
在秋高氣爽的深秋來到婺源,給惆悵的心情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。
如果秋天是風景如畫的詩篇,那么婺源的秋便是詩中最生動的一個篇章。
隔斷紅塵三十里,白云紅葉兩悠悠。
趁著秋色走進婺源,我們一起領略秋的靜美。
生命,在秋天里綻放
當一枚淡黃的落葉悄然飄擱窗欞,時光的脈絡里,已有了幾分淺淺的微涼。
我鐘情于秋,不僅是它的風姿無限,它的氣定神閑,而是秋無處不在的生命律動。
秋的生命,徜徉在云天外。秋高氣爽,日麗風和,這里的天空是寧靜的,也是最引人注目的。明亮,耀眼,一如湖水般湛藍,真讓人心曠神怡!秋的天空,有時又是熱鬧的,叢雁鳴云霄,風動云卷絮。大團小團的云朵,聚了散,散了聚,像小鳥、小狗、小魚?。它們會飛、會跑、會游,會不聲不響地消失,又會在不經(jīng)意間,突然躍入你的眼簾。這些靈動的物象,有時讓你應接不暇,有時又靜影沉璧,剛剛還熙來攘往的天空,一下又恢復了原有的恬淡與祥和。
秋的生命,飄灑在山水間。一朵花開,一棵草長,一泓泉涌,都有生命的啟示和感動。松濤陣陣,澗水潺潺,鳥語聲聲,雖于世無奇,但這深得天地靈氣的韻律,總還是讓人神醉情馳。行走在秋的原野,不經(jīng)意的一瞥,攀爬的牽牛,已把紫色的喇叭掛滿了山墻,那不被目光停留的角落,讓你有緣邂逅了一早的浪漫;偶然的回眸,搖曳的蘆葦,已把茸茸的精靈舞向了天空,那不很著眼的地方,讓你有暇幸遇了一時的歡喜。幽靜的柿林,大紅燈籠高高掛。歡暢的溪水,琮琮琤琤輕快淌。還有那滿地瘋長的狗尾巴草,茸毛輕搖,迎風漫舞,率性地在秋的原野展示著淡定和堅強。
秋的生命 ,綻放在原野上。田壟縱橫,稻果飄香,蜂蝶飛舞,天籟和聲,每個生命都那么生機盎然,每個生命又都那么與眾不同。沉甸甸的稻穗,紫盈盈的葡萄,含笑的棉花,開懷的玉米,漲紅的蘋果,一樣樣都那么的殷實,一個個都那么的活靈。最忙碌的是那些個蜂蝶,飛來飛去,它們要把所有的花事,去統(tǒng)計,去編冊。而秋蟲輕歌,更是秋天里最動聽的生命交響。“一雨秋聲盡入蟲”,草叢里,荷塘邊,柳樹下,月影中,到處都是“瞿瞿、唧唧、蟈蟈……”的輕吟淺唱?;蚯榍星校蛞饩d綿,或頓挫抑揚,或激越高亢。這些斗志昂揚,豪情滿懷的勤者,即使在生命將至之時,仍不忘高歌一曲。這種生命的絕唱,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,虔誠聆聽!
很欣賞這樣一句話:生命是一樹花開。
不是嗎?完美的生命形態(tài),只有歸復自然,才能求得。春生夏長,秋熟冬枯,臨了,再來個“無邊落木蕭蕭下”的華麗謝幕。
云悠悠,水澹澹,在簡靜的時光里與秋對望,秋,總是含笑一腔深情如初。 生命如秋,風輕云淡中,我們也步入了人生的秋天。
在春華夏榮的喧囂中,少年的躁動,青年的狂熱,中年的沉穩(wěn),傻過的,哭過的,笑過的,都將塵封于歷史的夕煙暮雨。日月如梭,秋色如許,總讓人不得不心生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人生的緊迫。
步入生命的秋天,總想放慢前行的步伐,欣賞一段秋葉輕飄的靜美,領略一抹秋光閃動的璀璨,享受一陣秋風送爽的安逸,想“行到水窮處 ,坐看云起時”的悠然,也想“一蓑煙雨任平生,也無風雨也無晴”的瀟灑。
但生命中,不是所有的心想都能事成,不是所有的祈禱都能如愿,人生,總有些許令人唏噓的感慨,總有一些讓人難描的空白。有些事,總是身不由己。有些情,總是難以釋懷。有些責任,總是不敢輕易卸下。
既然琴瑟起,何以笙簫歇。
人生,就應該像秋天的生命一樣,雖有遺憾和感喟,但生命的凱歌不應停歇,生命的美麗應該在秋意闌珊里極致怒放。(筆名:靜水)
目前正值秋收季節(jié),江西省婺源縣迎來“篁嶺曬秋”美景,灰白相交的徽派建筑點綴上紅紅火火的辣椒、南瓜、冬瓜、玉米、稻谷等,家家戶戶一派安寧和諧,呈現(xiàn)出一幅幅美麗秋收“畫卷”。
眾多游客前往婺源篁嶺欣賞“曬秋”美景。(新華網(wǎng)發(fā) 朱文標 攝)
游客打卡“篁嶺曬秋”。 (新華網(wǎng)發(fā) 朱文標 攝)
游客正在體驗“曬秋”活動。(新華網(wǎng)發(fā) 朱文標 攝)
婺源“篁嶺曬秋”農(nóng)作物和自然風景構成“美麗風景畫”。(新華網(wǎng)發(fā) 朱文標 攝)
灰白相交的徽派建筑點綴上紅紅火火的辣椒、南瓜等農(nóng)作物,呈現(xiàn)出一幅幅美麗的秋收畫卷。(新華網(wǎng)發(fā) 朱文標 攝)
賞秋和夜經(jīng)濟催生篁嶺火爆黃金周 篁嶺景區(qū)供圖
賞秋和夜經(jīng)濟催生篁嶺火爆黃金周 篁嶺景區(qū)供圖
賞秋和夜經(jīng)濟催生篁嶺火爆黃金周 篁嶺景區(qū)供圖
人民網(wǎng)南昌10月8日電(記者 秦海峰)記者7日從篁嶺景區(qū)獲悉,10月1日至7日國慶黃金周7天,婺源篁嶺景區(qū)喜迎八方游客,實現(xiàn)秋季旅游開門紅。篁嶺景區(qū)共接待全國各地游客超10萬人次,達2019年接待水平,本省游客占比近36%,周邊臨省游客出游強勁,占比約45%,散客占比高達90%,以家庭自駕出游為主。其中,10月4日接待游客量突破2.7萬人次,創(chuàng)開業(yè)以來國慶單日接待歷史新高,再次成為國慶期間國內熱門出游地。
篁嶺曬秋作為最美中國符號,國內最佳賞秋地,吸引了大量省內外游客專程前來打卡,曬秋大媽用辣椒、玉米、白豆等農(nóng)作物曬出的國旗和愛心,村口民俗廣場內的稻谷風車、打谷機、手扶拖拉機、手推車等農(nóng)俗用具在村民的創(chuàng)意下?lián)u身變鄉(xiāng)趣體驗玩具,不少城市游客拍照體驗,更是為這個國慶假期增添了喜慶、歡樂的節(jié)日氛圍。除此之外,當夜幕降臨,古村內民居建筑燈火與落日晚霞交相輝映,呈現(xiàn)出萬家燈火景象,游客紛紛駐足拍照留念;充分結合山林環(huán)境,利用聲光電技術植入與古村內涵相融主題內容打造的流光森林,讓游客仿佛置身于山村精靈世界,如夢如幻。
本報訊 胡志驊 記者陳紹鵬報道:9月7日,以“旅游復蘇·名村先行”為主題的第二屆國際旅游名村村長峰會在婺源舉行。市委書記陳云出席并致辭;副市長王勇,聯(lián)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旅游大使祝善忠,中國旅游景區(qū)協(xié)會秘書長霍建軍等出席。
致辭中,陳云簡要介紹了上饒基本市情。他說,上饒歷史悠久、人文薈萃,名山環(huán)抱、在水一方,村村入畫、步步是景,經(jīng)濟發(fā)展速度持續(xù)保持全省全國“第一方陣”前列,是一座美在自然、美在人文、美在歷史、美在當下的大美之城。勤勞淳樸的上饒人民熱情邀請四方賓朋到上饒做客,近距離體驗大美上饒的獨特魅力。
陳云表示,國際旅游名村村長峰會的舉辦,就是盛邀全球的專家學者、行業(yè)精英、名村村長和媒體朋友,碰撞思想火花,深化創(chuàng)新合作,提振市場信心,共同探討鄉(xiāng)村旅游的發(fā)展趨勢,交流鄉(xiāng)村旅游的經(jīng)驗做法,擁抱鄉(xiāng)村旅游的美好未來。
據(jù)了解,2018年,首屆國際旅游名村村長峰會在婺源縣篁嶺舉辦,并發(fā)起成立中國國際旅游名村聯(lián)盟,國內外近百個旅游名村加入,將其創(chuàng)造的經(jīng)驗、模式和路徑提供給世界各地鄉(xiāng)村借鑒,對全世界的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和崛起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。時隔4年,國際旅游名村村長峰會再次舉行,旨在推介各自旅游品牌,交流各地抗疫情促復蘇的經(jīng)驗,向受疫情沖擊的文旅行業(yè)傳遞信心。
此次峰會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,齊聚了荷蘭風車村金德代克、法國巴比松村、法國梵高小鎮(zhèn)、浙江安吉魯家村、陜西咸陽袁家村、安徽鳳陽小崗村、浙江慶元大濟村、廣西巴馬平林村、江西大余丫山村、湖南永州周家大院、江西婺源篁嶺村等諸多國內外旅游名村。會上,國內外旅游名村代表分別作了推介發(fā)言,向世界講述自己村的故事;篁嶺村、袁家村、小崗村、魯家村、重渡溝村、馬莊村、大濟村、平林村、丫山村、澗巖頭村(周家大院)簽約締結友好村落關系,篁嶺村與荷蘭風車村金德代克、法國巴比松村、法國梵高小鎮(zhèn)簽訂友好村落協(xié)議。峰會期間,還舉辦了第二屆國際旅游名村村長峰會論壇。